卓创资讯研究院研究员曹慧
【导语】国内糖产业自90年代放开市场化以来,对于甘蔗和白糖的定价也从过去的完全政府主导,转向了基于市场机制的政策指导定价阶段。由于制糖产业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化进程。而在充分发挥市场对定价的决定作用同时,仍要充分考虑国内甘蔗产业发展及食糖工业安全。
国内白糖产业作为传统的农工复合体,其市场化定价历程的演变相较于其他国内传统大宗农产品(000061)而言尤为复杂:
1.国内白糖产区集中度极高。
以广西为例,2021年广西糖产量占食糖总产量超66%,占蔗糖总产量达到77%,国人每吃三勺糖,有一勺就来自广西。此外,主产区之间也高度集中,仅广西、广东、云南、海南四地蔗糖产量就覆盖全国产量超95%水平。这意味着对于白糖定价而言,一方面会形成地区性的政策定价保护,另一方面产地议价能力相较于其他非产地也进一步增强。
2.甘蔗压榨期短且不耐储,白糖短产长销压力大。
尤其是蔗糖,收蔗后到蔗糖分比较高 阶段逐步减弱的过程一共120天左右,压榨后期快速进入季节性销售窗口,而国内销售期与下游含糖食品消费淡季重合,短时间放大白糖累库风险。而渠道端白糖库存去化过程又与宏观经济关系密切,令去库过程被动拉长,造成短期市场化定价环节难以与长期经济预期相匹配,本质还是市场有效需求对白糖定价作用的反馈功能不完善。
3.糖厂销售定价策略与世界 市场脱钩的风险。
由于国内甘蔗种植成本远高于世界 市场,费用 倒挂并且形成进口配额外利差后,往往国内糖厂销售定价策略就会失灵,而受世界 糖价的影响程度增大,同时也可能造成产业链亏损风险在制糖环节累积。这也使得糖厂套保需求较强,同时对贸易风险管理也有较高的诉求。
回顾国内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白糖定价机制的变迁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能够看出,国内食糖市场化定价经历了从销售端向种植端不断联动的过程,受产地多重历史沿革因素的影响,实现充分的市场化定价仍然需要国内甘蔗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不同时期政策性市场费用 指导的更大意义在于持续支持国内甘蔗产业发展及食糖工业安全。
发表评论